两代支书奋斗史,四十六载南坪发展路
现任村支书:
从零四年到今天,已经走过了十六个年头,带领南坪村成为文明实践村。
工作开展:
迈向文明乡村第一步,村容村貌换新颜
不管硬件设施如何,垃圾归置都应得到相应重视。司志军与村委一同协商,花大力气清除了长期堆存在街道的垃圾,在村里投放垃圾桶,并专门安排志愿者定时清理和擦拭,村民看到这些干净整洁的垃圾桶后非常舒心,每天自觉地将生活垃圾归类放置桶内,村头巷尾的“垃圾堆”再也消失不见了。
改善了村内垃圾问题后,司志军又考虑到村里危房多、道路差、设施缺、美化少的问题,开始了对村容村貌的改造。在政府的支持下,南坪村将20万元投入到文明乡村建设中去,主要用于整修清除老房、危房,粉刷沿街住房墙壁,硬化村中街道。另外又花费三万元在沿街树立起22块展牌,在美化乡村的同时宣传新思想。
移风易俗为百姓发声
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同时,村民的思想也应与时俱进。南坪村大力开展了移风易俗活动,过去的丧礼,一般都得3天时间,迎来送往,孝子贤孙还要雇吹鼓手,为了显示孝顺给死去的亲人买上等的棺木,糊各种彩电冰箱等等,树碑修墓,攀比成风,劳民伤财。针对这一现象,他们成立了村红白理事会。现在一切从简,采用鞠躬、开追悼会的形式,伙食只需四菜一汤,这一切工作全是红白理事会负责。另外村里每次补助村民500元,倡导厚养薄葬,生前尽孝。一次就能给村民省下三至五千元。已于2015年正式开放接待村民,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。
志愿服务进万家
由于村里老年人居多,且其子女大多数平时都不在身边,因此村委特地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。帮扶村里60岁以上、留守老人等。志愿者们在今年还举行了两次自愿捐款,数额达1.7万元,用于帮助特殊家庭和村里的应急基金。“老年人体质比较弱,容易生病。很多老人生了病后,子女无法及时赶回,打不起针,看不起病,这样有了应急基金后,可以先借给老人去看病,等子女回家后再把钱补给村子。”村支书如是说。通过“众筹”的方式应对突发情况,以解百姓燃眉之急,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与肯定。志愿者每周都会前往各自帮扶的老人家中,为老人烧火、劈柴,扫地,买菜,深深地温暖了老人的心。
文化素质齐提升
村里农闲时节比较多,村民们闲下来就坐在村头拉呱,可他们基本足不出户,拉来拉去也就是些家长里短,村里就在村民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了便民小报箱。将报纸、书籍放在老百姓能够接触到的位置,使村内订阅读物得到合理使用。鉴于不少村民阅读能力有限,好多人都不识字,又开设了明理胡同宣讲站,宣讲站有两名宣讲员,宣讲内容涉及国家大事、红色故事、农科知识、健康养生、近期新闻等等,不浮于表面、不流于形式,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,每次宣讲前都齐唱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,那是发自真心的赞歌。
干部真心办实事,乡村记忆永驻
村内多老人,已经无力种植农作物,村里想办法吸引外企入驻,将老百姓的土地流转,多种经营,合理规划。谈及未来规划,村支书说到可能会合村并镇,推倒平房盖大楼。如若建楼房,将打破原有乡村格局,乡情将很难再寻。希望能保留乡村风貌,守住大家共有的乡村记忆!白云悠悠,瓜果飘香,老人孩子其乐融融。
干部心声:干实事,一切为了百姓。谈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村长。他只谈了三个字:干实事。所谓做实事,大概就是“事事有着落,件件有回应。”群众利益无小事,事事为村民着想。“南坪村的发展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,群众的认可也正是因为村委一班人凡事为百姓考虑,做实事做好事,才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。”
前任老支书:“三十年坚守,我将青春献给了南坪”
三十年的坚守,一辈子的责任
有没有一种信念可以让人坚守三十年?有没有一种责任可以让人一直深爱着那片土地?有,这便是初心!
司衍瑞,南坪村前任村支书,在这一岗位上坚守了整整三十年,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南坪!当回忆起他与这片土地的故事时,他谦虚地说:“只能说是尽了一名党员、干部的责任。”
老人年轻时在学校里成绩名列前茅,本来一心想考取大学,实现自己的理想。可是正好赶上了文化大革命,“毛主席提出让我们下乡,我们就回到家乡去!我们都是毛主席忠实的革命战士!只要是能帮助人民群众的事我们都要干。”老人回忆起年轻时候的事眼睛熠熠闪光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。
缺水、少粮、没钱、断电,这是年轻时的司衍瑞读书归来后家乡的现状,总结起来就一个字“穷”。于是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,放弃了舒适的教书生活,回乡扎根生产队,任了三年队长使农作物产量从300斤提高到700斤,并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,帮助村民改良品种、教会大家合理密植、科学种田,使村里粮食产量翻了一倍!得到了群众和领导的一致认可。紧接着,他又迎来了一个选择,是回村担任支部书记?还是进入乡政府担任农办主任一职?这是两条不同的道路,也是决定其未来方向的转折点?1975年,带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爱以及责任,他成为了南坪村的村支书。谈及刚到任时的情况,他一度哽咽:“那时我说过三句话:一定要让老百姓用上电!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水!一定要让老百姓吃饱饭!”这不是三句轻飘飘的话,而是三个沉甸甸的承诺!为了这些承诺,老支书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。
当时的南坪村条件很差,老百姓吃不饱、穿不暖,村里要饭的人特别多。喝不上水,每次大家都要去别的村挑水,有时要跑出10几里路。要是正好遇上狂风暴雨,老百姓得连着好几天都喝不上水。用不上电,全村只有一个30千瓦的变压器,本村也无配电室,只能借用耐火厂配电室,这样村里的电,既不及时也会经常停电。
为了之前三方面的承诺,司衍瑞四处奔走寻求解决之道。村民吃不上饭,他带领群众利用几年时间共整平土地二百亩,实行科学种田,粮食产量达到一千三百多斤,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。接下来,他就着力于怎样让老百姓富起来。司衍瑞说道:“当时的情况下要是想挣钱,只能投资办厂,使用滚雪球的办法,借一点,挣一点,再继续投资下一家。这样才能让厂子越办越大。”于是他开始自己创业,通过银行贷款、邻村借款、村民集资,获得创业资金,成功创办南坪村机修厂,盈利后继续“滚雪球”的办法投资100多万创办了张庄乡水泥厂,可以养活村里五六十口人,不用他们辛苦出村找活干,而之前的贷款和借款也在十年内还清了。村民用不上电,他投资建设南坪村配电室,并建设一千米高压线,成功解决了南坪村配电问题。村民喝不上水,他请专业勘察队前来勘测,结果得到南坪村打不出水来的结论,他就在村里建了个水池,花钱雇拖拉机从别处给村民拉水,之后又和乡党委协调,从邻村花五万元钱买了其永久吃水权。“后来南坪村来了个水利局的技工师傅,他勘测到村里能打出水,但是要花费20万,打六百米才能打出来,当时我就说,不论如何,一定要让南坪村打出水来!”回忆到这里,老人家已经热泪盈眶。他动容地说:“那个时候太难了!”正是因为他的坚持,南坪村安上了自来水,他说当时村里老人激动的一瓢一瓢的舀起水来再倒下,那个场景至今让他念念不忘。南坪村吃水问题正式解决。吃水不忘挖井人,他当时就在村委大院立了块“饮水思源”的碑,上边写满了当时集资的村民和单位的名字,老书记说:“人要懂感恩,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人家帮了你,就要记一辈子!”老人的这份胸怀和坚持感动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。
而就在这时,老人的身体出现了异常,经常眩晕耳鸣,严重影响了工作开展,迫不得已向上级提交辞呈。无法继续在村里办公,他举贤任能,主动向上级组织举荐司志军为下届村书记。而虽然他离开了坚守三十年的岗位,没有遗憾的是,当年他的承诺都已全部实现!
三十年的支书生活已经让责任二字深深地融进骨子里,身体恢复后,老书记继续为群众服务,红白理事会会长、村民议事会会长、明理胡同宣讲员等等,他每天为村民读报、讲解国家大事、最新政策等等,还组建了南坪村广场舞队,带领大家强身健体。为了学广场舞,他就自学如何使用电脑打字,如何搜索教学视频,一次一次地回看,学会了再去教其他人。只要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他都乐于参与其中。他说:“我所做的这些,不是在帮村委,也不是在帮书记,我只是一名党员,要和群众们在一起。服务为群众,办事给百姓。”他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(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赴淄博文化扶贫志愿服务队供稿)
两代村书记,携手四十六年,只为那份沉甸甸的责任。